近日,经管学院郑军教授团队在国内知名CSSCI来源期刊《改革》刊发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三大农业功能区的比较分析与障碍识别”的学术论文。该期刊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6.504。论文第一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郑军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生朱鹏、硕士生唐晶晶为第一、第二作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然而,我国农业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功能区在资源禀赋、农业基础、技术水平等方面异质性较强,单一化推进策略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需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亟须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
在此背景下,郑军教授提出要秉持系统集成的方法论,精准识别并打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痛点与堵点。在郑军教授指导下,研究团队一方面深入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系统要素、系统结构与系统动力,构建“新主体—新客体—新载体”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从系统视阈把脉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以三大功能区为切入点进行量化测度,利用障碍度模型剖析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演进路径,借助动态QCA梳理系统外部的他组织演进路径,从内部自组织与外部他组织的双重视角研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研究发现:第一,三大功能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区位差异。时序排名上,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维度特征上,主产区比较优势在于新主体和新客体建设,主销区比较优势在于新载体建设,产销平衡区各维度发展均不突出。第二,三大功能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各有侧重。内部自组织层面,三大功能区共性障碍因子是标准农田和优良品种,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突出短板是新型研发创新主体,主销区薄弱环节在于高效农机。外部他组织层面,主产区适合农业保险主导的指令式组态路径,主销区适合涉农资金融通主导的诱导式组态路径,产销平衡区适合交通基建和涉农资金融通共同主导的指令—诱导式组态路径。
该研究不仅从系统视角拓展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更为三大功能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
图 系统视阈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分析框架
该研究得到了郑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演进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批准号:19BGL160)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社会化服务赋能粮农适度规模经营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4BGLJ07)的资助。
编 辑:贾纫秋
审 核:牛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