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学院贾艳艳副教授课题组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发表题为“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f high-rise and multi-storey residential areas: Comparison and optimisation”的研究论文。林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高清蕊和李天鹭为共同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刘新龙和王业硕参与研究,我校水土学院王少杰教授参与研究,贾艳艳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居住区风热等微气候环境事关居民健康、生活宜居,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加强户外热应激的缓解,探究不同居住区类型对居民热感知的影响对于设计舒适健康的户外活动空间至关重要。目前,关于不同建筑高度类型居住区居民的室外热基准以及影响居民热感知的关键因素尚不明确。
本研究综合运用现场实测、问卷调查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泰安市为例探究中国寒冷地区高层居住区和多层居住区居民在户外活动空间中的热舒适度差异。通过现场实测和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户外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并以生理等效温度(PET)为指标,对两种居住区居民的热感知和热偏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黑球温度和空气温度是影响热感觉投票的主要因素;高层居住区居民的中性PET范围(3.05°C - 20.17°C)比多层居住区居民的中性PET范围(4.36°C - 19.66°C)更宽;基于室外热基准和居民在夏季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降温需求以及植被等景观要素的微气候调节作用,提出了以景观空间优化为核心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图1),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景观优化策略的适用性(图2)。这一经过模拟验证的景观优化策略,不仅为类似居住区的景观更新和规划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更对通过景观优化提升居住区宜居性、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夏季高层居住区景观优化前与优化后的数值模拟对比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s.2025.106707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