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农学院张吉旺团队优化播期以提高中国黄淮海平原玉米产量

作者:张吉旺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农学院 图书馆发布时间:2025-11-26

近日,农学院张吉旺教授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题为“Optimizing sowing dates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across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China”的文章。第一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doi.org/10.1016/j.cj.2025.09.014。山东农业大学张吉旺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静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气候变化已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并对粮食安全构成持续威胁。在我国,黄淮海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中具有战略地位。然而,该种植模式也限制了夏玉米的可用生长季,导致播种期与光热资源分配之间形成尖锐矛盾:过早播种关键生育期易遭受高温胁迫,而过晚播种则因积温不足影响籽粒正常灌浆,并危及下茬小麦的适时播种,形成系统性风险。

图1 光热指标、干物质积累和再分配特征参数对产量的影响,以及2030s(2031−2040年)黄淮海平原关键光热指标、模拟产量和适宜播期分布。


该研究通过3年5个站点的田间播期试验,结合SSP245情景下2030s的气候预测数据,识别出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光热参数及其阈值,系统评估了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的生产风险。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活跃期(花前8 d到花后28 d前后)的有效积温和高温致死度日,以及干物质积累后期(花后28 d前后到生理成熟期)的有效积温,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活跃积累阶段天数,共同解释了98%的产量变异,是确定适宜播种窗口期的关键指标,其阈值分别为571℃ d、21℃ d和411℃ d。2030s,随播期推迟或种植区域北移,干物质积累活跃期的高温致死度日显著降低,但后期有效积温也同步减少。模拟结果显示,当播期从6月1日推迟至7月15日,玉米生产受热胁迫限制的区域从66%降低至0%,受积温不足限制的区域从3%增加至100%。

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分区播期优化建议:约28%的区域(尤其是34°N以南)宜在6月25日之后播种,以减轻关键生长期的热胁迫;约14%的区域(尤其是39°N以北)应在6月20日前播种,以确保灌浆期积温充足;其余大部分地区则推荐于6月5日至30日之间播种,以实现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Chen, J., Sher, A., Ren, B. Yu, N., Zhao, B., Liu, P., Xiong, W. Zhang, J., 2025. Optimizing sowing dates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across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China, The Crop Journal.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j.2025.09.014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