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经济管理学院郑军教授在光明网-学术频道发表理论文章

作者:郑军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0

近日,经济管理学院郑军教授在光明网发表题为《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县域经济作为城尾乡头,是产业振兴的空间载体、组织中枢和赋能平台。产业振兴是县域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兴,则全省兴、国家兴。布局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一盘棋,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定位产业根性,刻画产业象限

  产业根性是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本地化配置能力,强调产业与本土经济、社会关系的深度融合。产业根性不是静态遗产,是需要科学解码、动态培育、创新表达的活态基因。

  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做好自然资源根性评估。各县域要紧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综合考虑区域气候适配度、土壤匹配度、水资源承载力等,建立县域农业资源数字沙盘,整合气象、土壤、水文数据,生成产业适宜性热力图,精心绘制自然资源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张图

  发扬传统技艺魅力,做好传统技术根性传承。深入挖掘梳理各地传统农耕技术,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各县域应综合考虑区域传统工艺存续力、技术创新强度、技术转化效率等,通过开展工艺考古行动,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科学解码,转化为知识产权资产。

  创新市场基因,做好市场基因根性延续与进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市场基因蕴含的是受市场化氛围熏陶,聚焦于技术创新,追求产品的极致打磨,精准剖析市场需求,以工匠精神对产品进行持续迭代与优化。为此,应综合考虑区域产品的消费认知强度、渠道控制力和溢价能力,建立风味物质数据库,打通从消费者反馈到生产管理的反向数据流,并据此绘就消费者味觉地图,开展农田(车间)到餐桌区块链认证,为商家提供溯源增值服务,形成B2B2C价值传导链,精准指导产品开发。

筑牢产业基础设施,实现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是稳经济扩投资促发展的重要动力。县域产业基础设施是支撑产业振兴的骨骼系统,是要素聚合器、成本削减器、价值放大器,其核心在于构建层级分明、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载体网络。

  实施--三级联动,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县城-乡镇-村庄三级产业节点体系,通过县域为单元的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镇级为支点的承上启下与产业协同,村庄为抓手的精准施策与特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县城作为区域产业中枢,功能定位应聚焦于科创策源、品牌运营、流通枢纽、金融服务等,操作要点上避免贪大求全,一般聚焦2-3个高附加值环节即可;乡镇作为产业集群承载地,功能定位应聚焦在建设共享车间、分布式冷链、检测认证中心等,倡导推行一镇一业专业镇建设;村庄作为产业微循环单元,功能定位应聚焦于村级工坊、田头小站、数字农场打造等。

  创新土地政策工具,释放载体潜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是关键一环。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和历史文化保护等系统性工程,下大力气解决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和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例如,村庄规划中可明确宅基地、产业用地、村庄特色风貌、生态保护等规划管控要求,实现规划即许可。实行项目审批管家制,推行规划许可预审查制度,制定县级规划许可豁免清单等。

  打造智慧物流集成系统,畅通乡村振兴大动脉。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配套完善数字调度平台、共同配送体系、产销直通通道等。建成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特别应注重打造链接城乡的冷链流通关键枢纽,实现县域物流+产业+电商等融合发展,畅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建立基于物流实时感知系统、用户智能服务系统、物流管理与智能调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智慧物流体系,实现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把物流发展成为感知、互联、可视、智能的智慧物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组织新型化、经营市场化、主体多元化、技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等特征,是县域产业振兴的活性细胞

  培育梯队化主体,打造多元协同服务格局。构建龙头企业(头)合作社(腰)家庭农场/农户(基)金字塔型新型经营主体架构,壮龙头、强中枢、带基层,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支撑,建立立体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训力度,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方式遴选培育项目,以产品化思维推进项目落实,提升学员体验感、增强获得感、培养认同感,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如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诸城畜禽加工园区等设立产业课堂,开展全链条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育产业链骨干人才1.2万名,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85%。同时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引领作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

  强化工程赋能,激发主体发展活力。要配套实施技术、金融、市场、数字、组织五大赋能工程。技术赋能主要通过引进物联网、无人机、智能装备、科技特派员等,加强技术推广及服务;金融赋能主要通过搭建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担保贷款流程等,解决融资难题;市场赋能主要通过品牌建设、产销对接和产业链延伸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数字赋能主要通过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和智能装备全覆盖,实现精准管理;组织赋能主要通过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运营指导、财税代理等服务。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构建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枢纽,负责制定技术标准、进行产品加工销售、品牌建设以及市场风险管理;合作社作为农户与企业的桥梁,负责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并提供农资采购、技术培训等服务;农户作为生产环节的执行者,需要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种植或养殖,以确保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企业掌控两端(即技术和市场),合作社管理中端(即生产组织),农户负责具体生产的明确分工,可有效破解小农经济对接大市场难题,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链增效与农民增收。要不断完善股权型联结、契约型联结、服务型联结等各类型协同运作机制,创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利益联结机制,整合闲置资源,盘活生产要素,深化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压舱石,需构建敏捷治理、韧性抗险、要素畅通的制度体系。

  培育县域产业治理新体制。成立县域产业治理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广泛吸纳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参与,赋予委员会三权(产业规划审批权、跨部门协调权、政策资金整合权);推行产业地图数字管理平台,动态监测产能与市场匹配度,实现产能监测、价格波动、主体信用的预警、调节与联动;建立产业韧性增强机制,完善市场风险对冲工具箱和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包括价格保险覆盖主要农产品、设立产能调节基金,对过剩环节实施有序退出补偿等。

  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包括人本型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物本型要素(土地、资本),以及人与物混合型要素(数据)。人本型要素要放手、物本型要素要放活、数据要素要放量。如实施新农人孵化计划,推广人才县聘乡用制度;加大土地要素流动改革,尝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耕地指标跨镇交易;完善利益分配与监督制度,细化全链条收益分配规则,强化数字化监督体系等。

  乡村产业振兴绝非孤立工程,必须深植于县域经济沃土。对县域经济而言,唯有精准识别产业根性,避免移栽无根之木,系统构建县城-乡镇-村庄三级产业生态圈,创新激活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生关系,稳健筑牢风险防控与利益分配机制,方能实现从盆景示范整体繁荣的跃迁。正如棋道至理: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唯有将产业振兴这步棋精准落子于县域经济大棋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根深蒂固、枝叶扶疏,结出共同富裕的硕果。

 

文章链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5-09/26/content_38310726.htm

编      辑:贾纫秋 

审      核:牛金雯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