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在《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发表了题为“Sandwich-type photo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based on Cu2MoS4/CdS/In2S3nanoclusters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zearalenone in foods”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王昊宇为第一作者,徐志祥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玉米赤霉烯酮是非甾体类雌激素真菌毒素,常见于谷物及动物饲料中。由于其与天然雌激素类似,能够通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和其他类固醇受体,破坏哺乳动物的雌激素平衡,从而引起生殖系统疾病。除此之外,作为真菌毒素的一种,玉米赤霉烯酮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其他潜在危害,例如肝毒性、免疫毒性、致畸和致癌。当牲畜食用被感染的动物饲料后,毒性会在体内积累且不易代谢,从而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的大范围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建立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研究团队基于Cu2MoS4/CdS/In2S3纳米团簇为基底材料,结合MoS2量子点,在双适配体与目标物的共同作用下,构建了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夹心型”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夹心型”的构建以及适配体的特异性为传感体系提供了较宽的线性浓度范围以及极低的检出限。这项工作表明,该研究所构建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实现低含量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并可以通过改变传感器的适配体来实现对其他目标物的分析。
图1 基于Cu2MoS4/CdS/In2S3纳米团簇的“夹心型”光电化学检测策略示意图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3CXGC010712)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26599/FSHW.2025.9250702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