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呕心沥血育桃李 农机事业展风范——清明时节忆恩师

神农大观

作者:苑来学 张晓辉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发布时间:2023-04-12

70年代末,我们怀着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美好愿望,迈进了山东农学院的大门,就读于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一堂课上,有幸认识了薛坚老师,见到了大学里的学者大师,感受到了大学问家的风范,也由此开始我们相濡以沫的师生情。



2020年元月6日14时45分,山东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会理事长;我省农业机械化专业领域的开拓者、学科带头人、农机化事业的奠基人、农业工程教育家薛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走完了他91年的光辉历程。

薛老师虽然离世三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绵延几十年纯粹的师生感情、浓厚的同事友谊,难忘恩师往日的谆谆教诲,难忘他灿烂的笑容、不愠不火的谈吐、举重若轻的处事风格,难忘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特撰此文,以为追思。

立志报国 献身农业

1949年,伴着新中国的诞生,19岁的薛坚怀揣改变我国农业的面貌和巩固工农联盟的志向,告别了家乡无锡,来到当时的山东农学院,攻读农学专业。1953年7月,他服从组织分配,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大学教师生涯。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薛老师被安排到农机教研室担任农业机械课的教学工作。农学和农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学农学而教农机,对薛老师来说困难重重。但他觉得只要祖国建设需要,自己坚决服从安排。

他下定决心,要从头学起,做优秀的人民教师。建国初期,国内既没有农业机械化的专门学校,也没有系统的教材可以学习。他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老教师指导下,边干边学,一步一个脚印。为学习机械制图知识,他借来工科教材自学,从字体、线型、零件图等基础开始,还把机具搬到教研室,日夜习作轴测图和装配图,终于较好地掌握了被称为工科语言的机械制图这一基本功。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他主动要求利用教学周期的间隙,到山东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广北农场实践锻炼。在农场的修理厂,他和工人师傅朝夕相处中,学会拖拉机拆装、零部件修复、技术鉴定和农机具的保养维护方法等。在这里,他还响应农场领导号召,勇敢承担和完成了小麦扬场机的研制任务;麦收季节,他和修理厂的机务工人一起开动联合收割机,夜以继日地抢收小麦。他虚心好学的精神,得到了厂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赞扬。也是在那时,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机械化道路。

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各省的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建立农业机械化专业。195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山东农学院设置农机化专业,并批准于当年招生。这一新的任务落到了薛老师的肩上。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化教育事业中。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亲自带领五九、六〇两个年级的90名学生,到渤海之滨的广北、孤岛和同兴3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参与生产实践锻炼。在此期间,他白天带着黄须菜和地瓜面制作的窝窝头,忍受着初冬的寒冷,在荒原上过碱滩、跨河沟,日行数十里,奔波于各实习点之间,晚上在草木搭起的宿舍里和带队教师、学生们促膝谈心,同吃同住。

他还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吕鸿宾的建议,带领几名学生攻克了地瓜生产中插秧、收获等重点环节的机械化难题,并由此研制出全省第一代地瓜收获犁和集开穴、插秧、浇水、覆土于一体的地瓜插秧机。这种插秧机曾被选送到全省高校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展览。

克服困难 锐意进取

1970年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恢复招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的信念重燃在薛老师的心头。但看着曾苦心经营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早已被撤,有关课程又在重新调整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被列入了“编外”,他陷入苦恼中。

在苦苦思索中,他回想起1969年在博兴、邹平等县进行教育革命探索时的一幕。寒冬腊月,数十名中青年农民带着干粮,一大早赶十多里的路,到陈湖公社院庄大队一间门窗不能挡风的破旧屋子里,参加由他主持的农机学习班。农民对农机的强烈求知欲深深震撼着他:农民需要我们,农业机械化需要我们,为齐鲁大地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培养人才刻不容缓。经过反复思考,他觉得举办农机技术短训班,是基层人员获取农机科学知识的好渠道。

他和农机教研室的同事们沟通自己想法,并得到了支持。说干就干,他们向学校作了汇报,并及时向农业厅农机管理处提出设想。他的想法正和省农机部门要在全省恢复农机推广工作的要求不谋而合,于是得到上级人、财、物的支持,他们率先在我校办起了全省农机培训班,开创了一条农业高校办学新路。从1970年到1978年,他和农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一起克服教学、实验、实习上的各种困难,先后举办了“拖拉机站机务人员”“拖拉机站站长”“县市农机局长”“地县农机师资”等培训班40多期,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和管理人员2000多名,为我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完成训练班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又提出了利用训练班的间隙,带领培训班学员深入农村,为农业生产开展无偿农机支农服务的新设想。在不断实践中,他和同事们探索和总结出了“技术下乡,服务农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办学新经验,并受到中央和省农机部门的高度赞扬,曾多次应邀在全国农机培训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辛勤耕耘 再创新业

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1976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山东农学院恢复农业机械化专业。薛老师又愉快地挑起了系主任和农机教研室主任的双重担子,并决心要办出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等农机化教育来。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精心设计了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相呼应、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计划,并在当年付诸实施。他还亲自制订了以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重点和应届毕业生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系里成功地吸收了十几名“文革”前省内外高校毕业且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和应届大学毕业生,缓解了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弥补专业课教学实验设备缺乏的不足,他带领教师们自己动手,将过去的废旧机械和设备改制成为直观性强、便于学生实习操作的教学设备,既节约了经费,又便利了教学。他还以过去举办培训班所积累起来的几十万元教学设备为基础,较快地建立起了与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

很快,农机化专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为系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无论多忙,他都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并亲自参与各教学环节的活动。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到我校农场、山东拖拉机厂等单位进行教学生产实习,期间与学生同吃同住,和学生一样进大田、下车间,边参加生产活动,边指导学生实习。对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他精心准备,以丰富的教学经验、精辟的语言表达、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整齐规范的板书艺术、生动灵活的学用结合,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在完成行政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和同事一起,先后完成了《拖拉机》《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构造与维护》《泰山型拖拉机构造与使用保养》等书籍的主编和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他不仅注重抓教学质量,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为农机化事业立志奉献。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勇挑重担 探索创新

1984年,经学校党委决定,薛老师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和群众学习,传承好老领导留下的宝贵办学经验,并努力开拓创新。白天他忙于行政工作,晚上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准备和科研工作,尽量做到行政和业务工作两不误。

让他深感欣慰的是,担任学校领导6年多的时间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创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新局面,较好地适应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模式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数量迅速增近一倍,在学历结构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后备师资丰富,较好地满足学校发展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上,他强调向教学倾斜政策,根据各系实验室和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增加投入,加强重点和薄弱环节,使全校教学实验设备总值连续翻番,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实验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在教学水平上,他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新路子,加强农场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和总结出了农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受到国家教委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他着力倡导教学改革,先后在全校推行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分制度等。

同时,他还坚持担任着“拖拉机汽车学”的教学任务,也从未间断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经常冒风雨、顶烈日,奋战在试验田里。在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由他主持的“少耕法及其机具的研究”课题,于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的《耙秸还田的研究》论文,获省科协“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由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1987年他晋升为我省农机化专业领域的首位教授,并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老骥伏枥奉献余热

1990年,薛老师已年逾六旬。根据组织安排,他不再任校领导职务,又回到农业工程系当老师,继续为他所钟爱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奉献余热。“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转岗后回到系里的第一天,他和刚分配来工作的青年教师一样,向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报到,并主动要求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继续为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贡献力量。在此期间,虽然爱人身患重病,需要人照料,但他没有因此耽误工作。

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他积极倡导并参于创办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工作,亲自起草申请报告,参与有关论证会和答辩会。199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设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我省第一个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为适应“三个面向”的教育要求,在他的带领下,拖拉机汽车学课程组开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使《拖拉机汽车学》这一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实习实验质量提高到新水平。他们还完成了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拖拉机汽车学》新教材和《拖拉机汽车学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任务,并编制与新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投影片200余张、幻灯片600余张。最终这门课程教学不仅深受学生们的认同和赞誉,还得到许多兄弟院校和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于1991年、1993年连续获得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与此同时,薛老师还坚持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他主持完成的“薄地提高秸秆还田效益和措施的研究”课题,以及所创建的“耙秸轮耕新型土壤耕作制”这一成果,于199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1月,薛老师退休以后,又担任学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的副会长,继续为培养人才奉献余热,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呕心沥血育桃李,农机事业展风范。薛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为推进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才培养做点有益的实事,并得到党和人民的承认,就无愧于此生了。”这是薛老师对自己的总结。

今天,薛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音容宛在。他老人家一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