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农学院“岱下学宫-民之天论坛”学术报告

作者:农学院 出处:通知公告网发布时间:2022-11-23浏览次数:328

题目1: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效应与低碳农作技术

主讲:张海林 教授

时间:11月25日8:00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377-1591-9830)、线下(南校区N403 )

主讲人简介:

张海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耕作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保护性农业农田生态,主要围绕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固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Global Change Biology、Advances in Agronom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题目2: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主讲:李根英 研究员

时间:11月25日 10:00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377-1591-9830)、线下(南校区N403)

主讲人简介:

李根英,女,博士,三级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首席专家,兼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省无党派代表人士议政建言小组成员,济南市政协常委。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重大项目、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七大作物育种专项、山东省良种工程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小麦品种4个,发表学术论文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个、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

长期从事小麦分子育种工作,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平台及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春小麦最高转化效率到95%,冬小麦的最高转化效率达到46%,突破了小麦基因型对于基因转化的限制;开发了小麦多基因多靶点编辑载体系统,单基因三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100%,双基因六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96%,利用该体系实现小麦基因编辑的规模化应用,创制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新种质。建立了小麦分子育种信息共享平台,收录了国际上小麦可用的分子标记及其载体品种,实现了小麦分子育种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Friabilin参入小麦籽粒硬度的形成,首次在小黑麦中克隆了硬度基因序列;开发了小麦籽粒硬度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标记11个,鉴定并定位抗白粉病的新基因1个;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小麦耐倒春寒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倒春寒寒响应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小麦倒春寒响应基因7个,小麦ABA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3个,控制籽粒大小的基因6个,丝苏氨酸跨膜基因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