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科学报关注我校生物防治科研工作

作者:党委宣传部 植保学院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发布时间:2017-02-22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科学报》在重要版面刊登文章,详细报道了我校科研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系统地利用异色瓢虫控制蚜虫的技术系统,通过生物防治推动农业生产领域“一控两减三基本”,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做法。
      报道全文如下:

异色瓢虫大放异彩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异色瓢虫的人工大量繁育成功,助力推进生态植保,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或保持零增长、负增长。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是促进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
      农业部也在促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实施,其中化学农药的减量化、零增长是重要的内容。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两减”行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及2020年农药零增长,构建并实施生态植保,具体操作生物防治技术措施十分必要。
      山东农业大学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系统地利用异色瓢虫控制蚜虫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越冬瓢虫的人工诱集、越冬代瓢虫的保育、异色瓢虫饵料蚜虫的筛选和大量繁育、饲养器具的创制、释放蛹的收集和贮藏以及人工散放等系列技术。 

构建人工诱集场所

      在生物防治方面,利用捕食性瓢虫控制有害蚜虫是经典生物防治领域,传统的途径包括人工助迁、自然保护、人工种植诱集带等措施,但在现代农业中的表现控制效率较差,天敌昆虫生产学技术成为了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内容。

      “北方常见的三种捕食性瓢虫为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我们选择了异色瓢虫作为规模生产研究对象。”山东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刘玉升介绍,异色瓢虫在我国各地均以成虫呈休眠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始于10月份,飞向山区岩洞或石缝内越冬。这类瓢虫越冬具有明显群集习性,一窝内少则数十只,多则数万只。越冬成虫于第二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陆续飞出越冬场所,这时气温大致在8℃~11℃,出洞时间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为最多。
      该项研究的初期,主要集中在越冬虫源的室内人工饲养繁育,存在着成本高、成活率低、产卵量小等问题。研究人员随后解决越冬种群的人工诱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综合措施,构建人工诱集场所。

      据了解,异色瓢虫越冬群体的人工诱集技术需要的环境较为复杂,比如农田、林地、杂草、河流交织且较少人为活动的场所,最好有看护房可以直接利用其墙体。如果没有看护房则需用砖和水泥砌一个长2米、高1.5米的墙体,墙面的向阳面刷白,在墙体基部沿墙下挖3~5厘米宽、深约20厘米的窄缝,窄缝上侧的墙体上用毛刷涂抹蜂蜜水或糖水,墙体前整理出一片20~30平方米的空地,平整、分区栽种夏至草、岩垂草,沿墙体摆放宽8厘米、厚2厘米、长80厘米的木板,木板之间用木条间隔1厘米空隙。

生产技术越来越完善

      经过6年的连续诱集实验和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室外诱集越冬群体为主,辅助室内人工饲养的方式保持越冬种源群体,作为当年生产繁育的初级虫源。
      研究人员从每年立春开始到三月下旬两个月内,对越冬种源群体进行室内人工繁育,积累足够多的数量。
      越冬代的主要任务就是扩繁,不作为释放应用的对象。以第一代的蛹期作为贮存、释放对象。在大量扩繁阶段,筛选出了紫藤蚜作为饵料蚜虫,以紫藤作为寄主植物,繁育紫藤蚜,满足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他们还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加工改制成昆虫饲养器具,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并且,采取纸筒法,引诱老熟幼虫自动爬入纸筒内化蛹,然后集结成束贮存或散放。
      “通过这一技术系统在2~3月份实现异色瓢虫的大量繁育,可以人为调整天敌昆虫和蚜虫之间的跟随关系,在时间上将异色瓢虫人为调整到有害蚜虫发生并造成危害之前,这称为时间方面的伏击式。”刘玉升说。
      由于有害蚜虫在早春的发生数量很少,存在一个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形成危害的过程。“在释放异色瓢虫之前,需要预估释放瓢虫的基本数量,实际释放的数量保持超出预估数量,保证释放的异色瓢虫具有数量方面的压倒优势,达到直接控制有害蚜虫发生基数的目的,以控制春节初发蚜虫,为全年始终压制蚜虫发生在危害水平之下提供了保证。”刘玉升介绍。
      目前,农林害虫中,蚜虫的寄主植物最多、发生数量最大、危害最重,实现了有害蚜虫的全生物防治,直接解决了重要的植保问题之一,也为其他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专家表示,异色瓢虫的人工大量繁育成功,助力推进生态植保,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或保持零增长、负增长。
      “随着异色瓢虫越冬群体诱集技术的成熟以及饵料蚜虫生产的保障,全年大量生产异色瓢虫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异色瓢虫性诱剂的提取及制剂研制,将会扩大异色瓢虫的应用范围,利用方式也会更加灵活方便。”刘玉升表示。
      现在,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航空植保发展十分迅速,未来科研人员将会大力借助无人机充分发挥异色瓢虫的作用。“将异色瓢虫的蛹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定量投放,将会大大地提高异色瓢虫的利用效率。”刘玉升说。

      附:《中国科学报》原文地址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