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三项成果通过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翟荣惠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发布时间:2018-04-25

4月7日,山东农业大学3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成果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领衔的专家团队听取课题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质询讨论,一致认为,3项成果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苹果重茬障碍防控新技术受欢迎

4月7日,山东农学会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对山东农业大学毛志泉教授等主持完成的“苹果重茬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进行了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张福锁等评价委员会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研究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认为该研究提出的苹果重茬障碍防控技术体系整体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建议继续加大该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教授、副校长高东升教授等出席会议。

图为毛志泉教授实地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占世界栽培面积的50%以上,苹果老龄低效果园达1000万亩以上,亟待更新。研究我国苹果重茬障碍成因和有效防控技术,对我国老龄低效苹果园更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提质增效、保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在国家农转资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创新项目等课题的资助下,毛志泉教授和同事们,历经十几年系统研究,探明了引起苹果重茬障碍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孢菌属中的尖孢、串珠、层出和腐皮镰孢菌等四个种;明确了根皮苷是破坏再植植株根系细胞膜结构、降低根系活力,并显著促进镰孢菌生长的主要酚酸类物质。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筛选并鉴定出草酸青霉A1、G-19镰孢菌拮抗菌和酚酸类物质降解菌等菌株,研制出防控苹果重茬障碍专用菌肥;发明了根皮苷降解方法,筛选出了抗重茬砧木。

针对苹果重茬障碍的关键问题,课题组归纳总结提出了“冬前开沟、清除残根、穴施菌肥、葱树混栽”技术,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在全国主要苹果产区山东、陕西、山西、甘肃、辽宁、河北等地示范推广100多万亩,四种镰孢菌数量显著减少,酚酸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减轻了重茬障碍发生,苹果每亩增产355到1150公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课题组还获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园艺科学》、《园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5篇;培训农技人员、果农近2万人次,提高了农技人员、果农的技术能力和素质,促进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

大蒜标准化优质高效技术规范制定

4月7日,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大蒜新品种选育与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成果进行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等专家听取了项目主持人刘世琦教授所作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总体居国际领先水平。

图为刘世琦教授(右一)在田间指导蒜农生产

在收集、鉴定大蒜种质资源269份的基础上,通过四倍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及系统选育,课题组创制出优异种质17份,育成新品种6个,其中“金蒜3号”和“金蒜4号”通过了山东省新品种审定。

通过研究营养元素对大蒜生理特性、异常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课题组明确了大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规律,优化了水培大蒜适宜营养配方及有效富硒途径,研究筛选出适于大蒜的缓控释肥及施用量;证实了播种期过晚、过量施氮、种瓣超大等因素明显加剧二次生长。研究人员还研制出了黄、蓝条带及糖醋液等诱杀蒜蛆、银色黑色双色地膜覆盖防草防虫技术、叶枯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课题组研究明确了大蒜休眠过程中的内源激素、营养组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特点,研制出鳞茎休眠打破技术、离体蒜薹气生鳞茎高效诱导技术;研制出半自动及全自动大蒜播种机,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30倍。

研究人员还发现,施用适量的硅,可显著提高蒜薹和鳞茎的鲜产量,提高营养品质;喷施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氧化锗等,鳞茎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明显提高。等量或者小比例控释掺混肥,苍山蒜和金乡蒜鳞茎分别比对照增产12.5%和15.8%,并使氮素利用率提高到20到30个百分点。制订了设施大蒜栽培关键技术规程及出口大蒜安全技术规范。

课题组探究出20余项大蒜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起草了《出口大蒜安全技术规范》山东地方标准,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66篇,制订标准3个。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多次播放,作为山东省20项重大农业技术发布。

课题组还在山东金乡、苍山、江苏邳州、辽宁海城等建立出口大蒜示范基地36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569多万亩,增加出口创汇33.89亿美元,新增经济效益112.97亿元,繁育优良蒜种29600多吨。培训各类大蒜技术人员1260余人、农民36870余人,为确保我国大蒜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及标准化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理论与技术支撑。

新型农膜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结硕果

4月7日,山东农学会召集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世荣、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田岩等有关专家,对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新型功能性农用塑料棚膜及地膜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专家们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技术和经济效益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副校长高东升教授等出席会议。

图为米庆华教授(右一)实地查看降解地膜埋设试验开展情况

该项成果是米庆华教授课题组历经11年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他们研制出无滴消雾棚膜、生物降解地膜等专用新型材料,优选出协同配套的流滴剂和消雾剂,创新了“一步法”浸涂干燥涂覆工艺和装备,研发出多功能五层共挤棚膜制作工艺、薄型生物降解地膜和多条带差异降解地膜加工技术。

在明确黄瓜、番茄、韭菜等10种蔬菜的光质需求特性基础上,课题组创制出10种调光专用棚膜新产品。研发的内添加型五层共挤功能性棚膜流滴消雾期大于200天,高接枝率接枝型功能性棚膜流滴消雾期大于540天,涂覆型功能性棚膜流滴消雾期达3到5年。经测算,应用这类农膜,蔬菜可增产10%到30%,并明显提高番茄红素、Vc含量等品质。研制的两种超薄型机械覆膜生物降解良好,覆盖后大裂期达120天;研制多条带差异降解地膜4种,可满足作物不同时期对温度和水分的差异化需求;研制作物专用功能性可回收地膜5种,机械回收率达到95%。

课题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论文31篇,出版著作1部;参与国家标准修订1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0项。成果转让到9家生产企业,新型农膜产品在17个省市推广应用,累计新增经济效益66.22亿元,其中近三年推广棚膜350余万亩、地膜7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8.48亿元。

专家们对新型功能性蔬菜专用棚膜、多条带差异降解地膜和“一步法”浸涂干燥涂覆工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