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大众日报|徐剑波:进军黄三角 扛起使命担当

作者:王桂利记者:通讯员:摄影: 出处:发布时间:2018-02-08

28日,《大众日报》用接近二分之一个版面,以《进军黄三角 扛起使命担当》为题,刊发了对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的专访。专访以学校在黄三角建立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为切入点,回顾学校在黄三角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历史足迹,展现基地建设发展的远景蓝图,为山东农大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齐鲁大地办大学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点赞。

专访全文如下:

进军黄三角  扛起使命担当

——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

本报记者 王桂利

119,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东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科技厅在东营签署共建山东农业大学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合作协议。山东农业大学吹响了进军黄河三角洲的号角。

建设科教基地的目的是什么?未来的科教基地怎样建设?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

记者:徐书记,请您谈一谈建设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的目的和初衷。

徐剑波:山东农业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已有11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农业学科门类,人才、科技、教育优势明显,科技转化和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在省属高校和全国同类高校中走在前列。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省“两会”也对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对学校来说,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开展研究、集聚人才、转化成果,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海洋战略等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是历史赋予山东农业大学的历史使命,学校应该勇敢地担负起这份责任。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确立了建设国际现代农业研究院的总体思路。当然,通过建立基地,学校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建设海洋与水产、草业与生态、现代农业等学科群,丰富“双一流”建设内涵。这对学校自身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一提到黄三角,往往想到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与很多高校选择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研究院、基地或校区不同,为什么科教基地会选择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地区?

徐剑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其一,选择黄三角体现了山东农大人的一种家国情怀。一直以来,舍小家、顾大家,于家为国、质朴厚德的品质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山东农大人的血液和基因里。早在1958,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从济南整体搬迁到泰安,从一穷二白开始,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我省走向农业大省、农业强省贡献了重要力量。今天,选择进军黄河三角洲,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们常说,黄三角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实际上,这片土地一直是农大人心中的深情牵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农大的专家教授就在黄河三角洲开展科学考察,为农业生产服务。80年代初,一批专家曾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进行过水稻栽培、棉花种植、林木培育、盐碱地改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当时在林学院工作的周长瑞老师,在东营军马场十二分厂建起了一片1500多亩的刺槐与多树种的混交林,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人员都把那儿当作科研基地,出了上百篇论文,培养了几百名研究生。20046,山东农大与东营市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后,双方科技部门积极推动,双方领导和专家交流频繁,农大专家经常深入一线指导生产,与专业户、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东营落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2013年开始,山东农大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渤海粮仓”工程,围绕盐碱地粮食增产增收开展深入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比如说,我们的水利专家在当地20余万亩盐碱地上设计推广了排水改盐暗管,土壤专家发明了物理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山农22”“山农20”10个生长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入驻“渤海粮仓”科技示范田,亩产量均达到700斤以上,学校研发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也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现在,学校选择在黄三角建立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为的就是要更好地把对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扎根中国大地、齐鲁大地办大学,把最出彩的论文写在黄三角的盐碱地上。

其二,黄三角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也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黄河三角洲人均耕地全省第一,有盐碱地约360万亩,海岸线长约590公里,滩涂面积约337万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两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承担着创新与示范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使命,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国家赋予了黄三角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也让山东农大人看到了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未来科教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徐剑波:科教基地将充分体现山东农大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地域特点和黄三角农高区的建设需要,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农业文化展示传播等开展建设,力争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建成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开拓一批新兴学科,建成一批省部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同时,基地也将为黄三角农高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五化同步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对于基地未来的发展前景,参与基地共建的四方意见非常一致,就是要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建设绿色环保、节能高效、人文和谐,集生态化、智慧化为一体的科教基地,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农业硅谷,成为国内外杰出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借鉴。

记者:大家都很关注建成后的基地到底什么样,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徐剑波:在建设中,学校将以全方位发挥科教基地功能为目标,按照学科相通、专业相近,教学科研、实习实践、成果转化和展示服务便利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整体规划。除了保障正常的教学科研外,还要建设专门的科研试验区,满足科技创新田间试验及成果转化等工作需要,同时也要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预留充足的空间。基地内还将有学生的实习实践区,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和实习活动需要,应该说这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还要在基地内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展示区,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中试与示范、绿色农业、生态保护等活动。

记者:注意到很多新闻报道里都提到了“四方”共建,可否详细介绍一下?

徐剑波:基地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四方”指的是基地的四个共建方,包括黄三角农高区、山东农业大学、东营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科技厅。为搞好科教基地的建设,学校和参建各方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设立由四方主要领导组成的山东农业大学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共建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科教基地建设。建立定期会商与交流机制,商讨和推进四方全面合作以及相关重要事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省科技厅加大对科教基地和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项目落实落地;东营市给予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尽快落实建设土地、建设资金、人才计划等相关政策。四方对科教基地建设和发展中的有关事项,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三是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作共享”的科教基地建设及运营机制,提高科教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学校主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科教服务机制,促进黄三角农高区科教资源流动,汇聚优质资源。以机制创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及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供稿审核:
责任编辑:
终审: